什么是普洱茶?

普洱茶



茶叶源流漫谈


巴达野生茶树

茶叶在古代称荼,又名槚、茗、荈、皋、芦等。相传早在四千多年前,我国古代先民就用茶叶来治病,并作为祭祀的珍品 。茶叶、咖啡、可可称为当今世界三大饮料。饮水思源,茶有解渴、提神、明目、利尿、解毒、助消化等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。同时,长期形成的茶文化给人们带来欢乐,愉悦和美的享受。
云南是茶的原产地,大叶种茶的故乡。西双版纳是原始大叶茶的中心地带。在澜沧江两岸的相连地带,都生长着原始的野生型大茶树,过渡型茶树和栽培型大茶树。1980年在勐海县巴达乡贺松村附近发现野生型大茶树,树龄1700多年。早在1950年,在勐海县南糯山发现800多年树龄的栽培型茶树。
云南大叶茶叶具有芽长而壮,白毫多,叶片大而质软等特点。制成青茶,滋味醇厚,清香可口;制成绿茶,汤清叶绿,香醇 味浓;制成红茶,汤色红艳,滋味鲜爽。到了清代,普洱茶已“名重天下”,成为著名的贡品茶之一。普洱茶享誉四方,远销西藏及缅甸、老挝、泰国、越南等国家,并通过这些国家的陆路和水路远销到西欧各国。
据史书记载,远在魏晋时期就有了采茶做饼的茶叶加工方法。至唐代,已有青蒸和紧压茶。宋代采用烘炒制散茶和半发酵的乌龙茶。元、明、清时已会制作绿茶、花窨茶、红茶等品种繁多的名茶。唐代以后,我国的茶叶及栽培、制作技术逐渐传播到亚洲及欧洲各国。

普洱茶与六大茶山


普洱金瓜贡茶(现存北京故宫)

普洱茶是中国的名茶之一,享誉国内外。普洱茶并不产于普洱,而主产区在今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。因为明、清时代,西双版纳地区属普洱府管辖,府治设在普洱。历代统治者在普洱设茶厂、茶局,统管茶叶的精加工制作和对外营销等事宜,成了茶叶的集散地,所以“普洱茶”得以名扬天下。
普洱茶是以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,以及用青毛茶压制成的各种型号、各种规格的紧压茶,如汶茶、方茶、七子饼茶、藏销紧茶、竹筒茶和拼装散茶等。
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故乡。唐代樊 绰《蛮书·卷七》载:“茶,出银生城界诸山,散收无采造法。蒙舍蛮皆以椒、 姜、桂和烹而饮之。”南宋李石撰《续博物志·卷七》亦载:“茶出银生诸山”。


明末谢肇在《镇略·卷三》云:“士庶所用,普(洱)茶也,蒸而成团。”唐以来所称的“银生城界诸山”泛指今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,而普洱茶的主产区则是六大茶山,即今属西双版纳州境的攸乐、革登、倚邦、莽枝、蛮砖、曼撒六茶山。明清时,六大茶山的茶叶生产和贸易曾盛极一时,“马帮塞途商旅充斥”。
普洱茶种类繁多,其中极品有毛尖、芽茶和女儿茶三种。这三种茶属贡品之列。我国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中曾写到才子佳人饮普洱茶的情景,诗曰:“普洱名茶喷鼻香,饮茶谁识采茶忙?若怜南国采茶女,忍渴登山与共赏。”可见普洱茶名满京城,深受朝野人士喜爱。
清代,六大茶山每年都要向朝廷呈上贡茶百担以上。后来,皇帝下诏,贡茶专要六大茶山中曼松寨产的茶叶。因曼松茶叶质厚味美,冲泡后茶叶直立而沉,色清微黄,其味甘香可口,极能醒脑提神。清代阮福在《普洱茶记》中赞道:“普洱茶名遍天下,味最酽,京师尤重之。”至今北京故宫茶库中尚遗存有普洱贡茶数吨,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。

茶马古道寻踪


茶马古道遗址

历史上,普洱茶形成的三条销售路线:第一条是以普洱为集散地,由滇西蒙化、腾冲、喜洲用马帮将茶叶运往下关集中,再转运至四川省沪州、叙府、重庆、成都乃至西康、西藏销售;第二条,由勐海(佛海)至打洛出境,一路将茶叶运往泰国曼谷;一路运往印度新德里;一路运往马来西亚、新加坡;第三条,从易武用马帮将茶叶驮运到老挝丰沙里,再转运到越南河内,由火车运至海防上船,远销南洋一带。到了清代,西双版纳境内的六大茶山所产的茶叶被指定为贡品后,为了便于运送贡茶,以西双版纳的易武、倚邦为起点,经普文、思茅、普洱之间专门用条石和砾石铺筑了一条茶马古驿道。再连接由普洱到省城昆明的“官道”。经实地考察,清光绪时的那柯里驿道,路面宽1.4米、有石台阶盘旋而上,全长断续30公里。“茶庵塘驿 道”是普洱至磨黑以北到省城昆明,内地南下到思普区的一条古茶马驿 道,在普洱县城东北12.5公里的茶庵塘坡头。因茶庵塘山高路险,故有“茶庵鸟道”之称,成为清代“普洱郡八景”之一。现今还可看到宽约2米、断续长约5公里的茶马古道,石上已踏出了2厘米深的马蹄印,其历史之久远,

喝普洱茶可以减肥